史前及古代遗址
- 西边洞聚落遗址
- 燕岩山史前遗迹
- 砧山史前遗址
- 东川洞聚落遗址
- 八达洞遗址
- 鸠岩洞古坟群
- 伏贤洞古坟群
- 西边洞古坟群
- 琴湖洞古坟群
- 检丹土城
- 伏贤洞牛角形把手 分散布地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西边洞670一带 |
---|---|
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简介
西边洞聚落遗址作为大邱地区首次确认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和文物,备受学术界关注,除了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和文物,还拥有青铜器时代的居住地、沟状遗迹、三国时代的水田等,是大规模聚落遗址。遗址位于贯穿大邱盆地的琴湖江及其支流桐华川汇合地的西侧。对该遗址的考察由东西边地区住宅开发公司开始,于1998年10月到2000年2月进行了挖掘考察。已经确认该遗址中保有着与居住相关的49栋竖穴居住地遗址和3栋高床建筑地遗址的资料,此外还拥有耕作遗迹、石棺墓和集石等。虽然考察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数量较少,但通过出土的文物可以得知当时人们在此居住过了一段时间的事实。最具有价值的部分重要的是,该遗址作为以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填补了大邱地区史前记录的空白,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山格洞1180一带 |
---|---|
时代 | 青铜器时代 |
简介
遗址位于琴湖江和新川汇合地东侧的低矮丘陵。丘陵呈三角状,北侧形成断崖与琴湖江相接,西侧与新川相连。东侧和南侧是倾斜缓坡,这一带分布着石器、无纹陶器等文物。到目前为止在地面上没有发现住宅遗址,但从陶器、石器片的散布情况推测附近曾经有过聚落存在,且这里可能是大量制作陶器、石器的作业场所。另外,通过丘陵南麓分布的三国时代石椁墓群推测,此地居民直到三国时代初期都以大聚落的形式生活。如今,丘陵一直的南麓部分都被居住区占据,石棺墓连痕迹都无法找到。只能在丘陵上部采集到石器和陶器片,但最近随着大肆兴建建筑物,的兴建很多遗址遭到破坏。该遗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无纹陶器文化末期的代表性遗址。从散布的陶器、石器判断该遗址是无纹陶器文化末期,新川流域乃至琴湖江流域最大的遗址。由于文物数量之多甚至可以称之为大邱的发祥地。从采集的文物来看,最多的是磨制、半磨制的有沟石斧,其次是各种大小形状的石盘、石斧、石镞,陶制品类有无纹陶器、经过磨制的石墓、高台陶器和各种渔网锥等。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砧山洞山15-2一带 |
---|---|
时代 | 青铜器时代 |
简介
遗址位于新川和琴湖江合流处西侧的低矮丘陵。该丘陵和东侧的燕岩山隔着新川相望,海拔130米,周长约2,000米。向南北延伸的丘陵北侧山顶部和西侧斜坡有无纹陶器碎片和石器碎片分布。该遗址与大邱的发祥地燕岩山丘陵一起,被认为是史前土著民的生活舞台。该遗址的北侧是隔着琴湖江的八达洞遗址,琴湖江和新川汇合的此地被推测为大邱盆地中最早形成聚落的地方。采集到的文物包括新川对面的燕岩山遗址和沟石斧、石刀、石斧、无纹陶器等,文物时期也与燕岩山遗址相似。如今由于庆尚女高校园扩张、采石、以及建造住宅,该遗址已基本被毁坏。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东川洞361-2一带 |
---|---|
时代 | 青铜器时代 |
简介
东川洞聚落遗址是漆谷3宅基地开发区发掘考察的部分地区。90年代以来迅速进入城市开发的大邱漆谷地区是琴湖江支流八莒川流域的冲积平原,,是函芝山、道德山、鸣凤山环绕的盆地。对东川洞聚落遗址的发掘考察从1997年7月开始一直进行到1999年2月为止。除了居住地、竖穴遗迹、住穴等聚落遗址外,还发现了大规模的沟状遗迹、河道、水利设施和耕地等。被考察的遗迹包括青铜器时代的竖穴居住地、高床建筑、石棺墓、井、集水池、沟状遗迹、耕地、环形壕沟、河道等,掌握提供了许多可以了解当时聚落全貌的资料。此外,这里还发现了竖穴、水利设施和耕地等部分三国时代的遗迹。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八达洞山8、9-1、16-1、145、151-17号一带 |
---|---|
时代 | 原三国时代 |
简介
遗址位于远离大邱市区北部的琴湖江边丘陵地带,在大邱出发经过八达桥去往首尔的高速公路右侧。该丘陵是琴湖江岸北侧1公里处的函芝山东西侧延伸的支脉末端。遗址是这里是生活居住遗址和坟墓遗址的混合型遗址,东南侧低矮地带是住宅密集地,主要出土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无纹陶器、半月形石刀、石斧等,北侧和西侧的山脊上建有椁墓、瓮棺墓和石椁墓。这处遗址在1980年预备役军队挖战壕时被发现。当时发现的遗迹是土广木椁墓,出土了具有无纹陶器属性的赤色陶器、黑色陶器,有长颈壶、高杯、高台大碗、铁剑等,是公元前后铁器时代早期的文物,现在在大邱国立博物馆中展出。在之后的考察中还发现了瓮棺墓和陶器。1992年,庆北大学博物馆发掘考察了17座原三国时代的椁墓,出土了瓦器、陶器、铁矛、铁镞、铁镰、珠子等200多件文物。此外,最近在岭南埋葬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公寓建筑用地的发掘中,考察了20多处青铜器时代住宅遗址20多处、无纹陶器瓮坟墓和原三国时代的瓮棺墓、椁墓、石椁墓等300多座坟墓。在此次发掘考察中,出土了青铜制文物(细形铜剑、铜矛、铜戈等)、各种陶器类、石器类、铁器类文物,达数百件。此前大邱地区的遗址考察主要涉及青铜器时代和三国时代,八达洞遗址是填补大邱历史记录上一个缺失的一个时期的珍贵资料。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鸠岩洞山77一带 |
---|---|
时代 | 三国时代 |
简介
遗址位于大邱北面漆谷平原东侧的主峰、八莒山城所在地函芝山的西南侧丘陵一带。函芝山南邻琴湖江,西北侧与山间平原-漆谷平原相连,现如今这一带已经发展成为公寓园区。古墓群分布的山脊比较险峻,起伏较大。丘陵山脊上分布着大型坟墓,倾斜面一带散落着数十个小型古墓。古坟的构造是石椁积石墓的特殊形态。覆盖石椁的坟丘均为石冢,与分布在大邱盆地一带的其他坟墓不同。1975年岭南大学针对古墓中的56号墓进行了挖掘考察。56号墓分为主墓穴和北侧墓穴,主墓穴位于东南向西北方向缓慢倾斜的地面上,坟丘直径18米,高4.5米。北侧墓穴与主墓穴北端相连而建,坟丘直径约5米、高2.6米,为石堆木椁墓。主墓穴与北侧墓穴的关系是主墓穴先建成,北侧墓穴后来追加建成。每座墓穴都设有主副椁,相较长度以宽度较窄的形态修建而成。主墓穴的主椁长5.6米,宽9.3米,高1.45米,对准割石面的光滑部位堆砌而成,越往上越向内凹陷,顶部盖有4块巨大的盖石。副椁长6.4米,宽75厘米,高1.15米,越往上越向内凹陷,顶部盖有扁平的盖石。这里出土了高杯、大小壶等数百件文物。目前,该古墓群大部分由于盗墓而破坏严重。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伏贤洞 214-1 外一带 |
---|---|
时代 | 三国时代 |
简介
遗址位于琴湖江西面的一个丘陵上,是贯流西大邱盆地的新川和琴湖江之间形成的东部丘陵地带。这一带的古墓群在1975年5月和9月进行了两次挖掘考察,庆北大学博物馆于1989年针对第二次考察刊发了报告书。古墓群形成的丘陵海拔约40米,丘陵的西北侧曾设有裴字池,现已填平,北侧约1公里处有检丹土城。现在古坟群所在地建有大邱北中学和公寓园区。从当时的考察记录来看,古墓大部分都是竖穴式石椁墓,在南侧低矮的丘陵斜面处顺东西方向而建。石椁长3~4米,宽约1米,用石板建成。文物主要在两端被发现,出土了高杯、长颈壶、高台长颈壶、短颈壶、器皿垫、盖子等陶器类和铁镰、铁刀、纺锤车等数百件文物。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西边洞山38一带 |
---|---|
时代 | 原三国时代 |
简介
遗址位于函芝山东南侧山脊末端、琴湖江和桐华川汇合的西北侧丘陵。桐华川另一边的鹤峰东侧山脚有凤舞土城,古坟所在的丘陵山顶上坐落着八莒山城。此外,沿着桐华川上行约2公里的山谷中曾经发现过青铜斧。古坟分布在山脊的斜面,约有10处。封坟直径约5米,大部分已经削平。几乎没有盗墓的痕迹,保存状态比较良好。在该古坟群以北200米处开垦田地时,出土了台附长颈壶、短颈壶等陶器。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琴湖洞山99-1一带 |
---|---|
时代 | 三国时代 |
简介
遗址位于琴湖江北侧,锦湖IC与新村和文朱村分离的三岔口东北侧山脊的西斜面一带。该山脊位于漆谷一带众多丘陵西北部,依沿着伊彦川呈现成独立的丘陵。山脊南接琴湖江,东侧山脊另一侧连接漆谷平原。近来古墓群分布地被耕作开发成果园,古坟遭到了严重破坏。古坟群位于中央高速公路建设区间内,1990年由大邱教育大学博物馆进行了发掘考察。根据考察报告书,此处石椁使用长2米、宽80厘米、高60厘米的小型石椁墓,是使用盖石的竖穴式石椁墓。墙面用川石和割石垒起并将板石立起筑成,由于土压,墙壁大部分被挤入内部。出土文物有高杯、壶、盖子等。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检丹洞山1-1 外一带 |
---|---|
时代 | 原三国时代 |
简介
土城位于大邱盆地北侧的琴湖江河岸丘陵,与凤舞土城隔着琴湖江对望。城周长1.3公里,东侧紧邻琴湖江借用天然形成的断崖,北侧和南侧沿丘陵的山脊堆砌城墙,西侧横跨宽阔的侵蚀谷,成呈现包谷式。现在西侧因道路和工业园区的建设而遭到破坏,已经没有了遗址的痕迹。沿着检丹土城低矮的丘陵向南不到1公里便是伏贤洞古坟群,邻近河岸的丘陵地区散落着无纹土器或石器,由此推测这一带从先史时代开始就是一种集体聚落,在此该聚落建造了土城。土城内部形成了聚落,有着供生活的宽阔的生活空间空地。实际上,在城内的低洼地区散落着无纹陶器、石器和陶质土器片,据此推测该土城最早建于原三国时代,之此后以作为入保城被继续使用,但现如今已经几乎找不到痕迹了。
基本信息
所在地 | 北区伏贤洞 |
---|---|
时代 | 三国时代 |